谭家山镇2016年镇志

发布日期:     来源:

    

 地理位置
       谭家山镇位于湘潭县中东部。东与株洲县伞铺、三门、古岳峰三镇交界,南接中路铺镇,西与射埠镇毗邻,北接梅林桥镇。因境内有一小山名叫谭家山,镇依地名。1995年撤区并镇,镇人民政府驻地长岭村石灰组,20019月迁至棠霞村石峰组。
建制沿革
       明代镇域属县下五十八都光泽乡。清代镇域属县九都。民国24年(1935年),镇域属5区天马乡。1950年,属县17区、18区。19566月成立茶园、长岭乡。198112月设谭家山镇。198611月,茶园乡并入谭家山镇。19879月设谭家山办事处(区级),辖长岭乡、梅林乡和谭家山镇。19894月撤销谭家山办事处,镇域属易俗河区,19954月撤区并乡建镇,谭家山镇、长岭乡合并成为谭家山镇,至2015年无变化。
行政区划
       1995年,谭家山镇总面积100.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23.7公顷,其中水田2383.47公顷,旱土267.33公顷;山地面积4800公顷,水域面积600公顷。辖高山、茶园、泉丰、金泉、肖冲、响垅、茅亭、榜塘、紫竹、长塘、坪塘、铁炉、竹霞、长岭、棠霞、南泉、高塘、石洪、月塘、仙娥、花门、新龙潭、钢铁、铜牌、朝联、新泉、陈家垅、荷叶坝等28个村和土地庙、紫竹、杉坡、佐塘、青山岭5个居委会,375个村民小组,25个居民小组;2007年,土地庙、紫竹、杉坡3个居委会合并为土地庙社区,佐塘、青山岭2个居委会合并为佐塘社区;2014年,茶园村与金泉村合并为茶金村,新龙潭村与钢铁村合并为石坝口村,铜牌村与朝联村合并为石龙村。年末,全镇共有2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375个村民小组,25个居民小组。
自然环境
       谭家山镇地处湘江中游,地形呈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多为低矮丘岗地。境内最高霞峰蛤蟆寨,海拔197米,最低茶园铺,海拔52米。镇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日照数为1600-1850小时,无霜期3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1300毫米。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树木以灌木为主,有杉、马尾松、樟、梓、国外松、油茶、油桐、棕、栗、桔、柚、梅、桃、李等和楠竹共30多种。野生动物有蛇、青蛙、野兔、野鸡、黄鼠狼等共20多种。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炭。矿区面积49平方千米,开采深度-800米,探明储量2亿吨。其他矿藏有石灰石、耐火泥、滑石粉、瓷土。境内土壤多为砂岩风化物和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红壤土,酸碱度较强,含钾素低。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冰雹、虫灾和山洪。特别是196558日晚,境内茶园铺、长岭铺及中路铺至日华一带,遭暴风和冰雹袭击,倒塌房屋1300余间,死27人,伤385人。至2015年的65年中,共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有15次。
人口民族
      1995年末,辖区内有17871户,人口41283人,其中:男性21331人,占51.67%;女性19952人,占48.33%;农业人口32252人,占78.12%。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9.88‰。人口以汉族为主,有41227人,占99.86%10个少数民族计56人。2005年,辖区内有17890户,人口45627人。2015年末,全镇有17911户,人口50360人,其中男性26116人,占52.04%。农业人口39614人,占78.97%,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0.5‰。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2%,苗、侗、土家、回、壮等11个少数民族共89人,占总人口的0.18%
经济综述
       1995年,镇党委政府依据镇情,确定了提升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是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579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348万元,工业总产值66445万元,完成财政税收1138万元,粮食总产量29125吨。1996年粮食亩产过吨,平均亩产值1008公斤。1999年以来,采煤业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镇村和私营开矿最多时达60家。但是,采矿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乱挖滥采现象严重,安全事故频发,镇党委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一批煤矿予以关闭,行政处罚和罚款。并投入资金280万元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在压缩整顿煤矿的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引导建立与外地煤炭资源和用煤企业合作共享市场机制,打造洗煤集散中心品牌,形成洗煤产业集群。2000年开始,先后成立了湘潭县鑫兴矿业有限公司、坪塘选煤有限公司、大同选煤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对长岭瓷厂、长岭玛钢件厂、镇建筑工程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值、税利成倍增长。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4210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21053万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1250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26720万元,全年完成财政税收11015万元, 2009年以后,更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湖南宏信农业有限公司、湖南林泉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落户镇内。2010年开始,加大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力度,2013年是新一届人大政府目标确定后的开局之年,谭家山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县委两型引领,工业带动,和谐发展,科学跨越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工业经济强镇、特色农业大镇、循环产业新镇、和谐宜居乡镇为目标,以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机关效能建设年为抓手,依靠和带领全镇干群,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为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至2014年,全镇小煤矿仅剩老屋煤矿1家(停产4年),小煤矿基本全部关闭到位。2014年,谭家山镇以稳定经济增长,调优经济结构为核心,稳步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提升煤炭产业升级,加快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实现安全生产零伤亡,零事故,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成效显著。201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67036万元,比1995年增长4.8倍,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32430万元,比1995年增长5.75倍,实现农业总产值37060万元,比1995年增长3倍,粮食总产量3.65万吨。投入技改项目17个,投入资金8050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20万元。完成财政税收1600万元。
种植业
       镇内种植业历来以水稻为主,红薯、豆类、蔬菜为辅。由于生产力低下,农作物普遍产量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品质不断提升。1995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4748.67公顷,粮食总产29125吨;2000年起,全镇全面推广优质稻。对高山、茶园、棠霞、荷叶坝等8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000公顷。在石洪村建立了140多公顷蔬菜基地,在仙娥、新龙潭、钢铁、长塘、竹霞、榜塘等村建立了乌梅、蚕桑、苗木等基地,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4657公顷,粮食总产3.971万吨;2015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4325.6公顷,粮食总产3.85万吨。
养殖业
       镇内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鲜鱼为主。1995年,全镇养殖生猪13.3万头,其中出栏10.8万头,养羊2000余头,养家禽15万羽,出水鲜鱼925吨。2001年,镇政府为帮助农民致富,培育和扶持荷叶坝村建立肉兔繁育基地。2007年引进雁芙种鸡场在荷叶坝村建立种鸡养殖基地,常年种鸡存笼4万羽以上。基地带动农户,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镇村成立了养猪、养鸡、养鱼等协会,引导养殖户改良生猪品种,开展疫苗注射,推广科学养殖,帮助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截至2014年底,全镇发展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17个,其中畜禽养殖14个,水产养殖类3个。镇政府还重点扶持生猪常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48户,鸡常年存笼5000羽以上的养鸡大户12户。2015年,全镇养殖生猪13.2万头,其中出栏9.8万头,养家禽15.8万羽,养牛400余头,养羊2500余头,出水鲜鱼虾蟹1654吨。其中特色养殖有荷叶坝村中文养兔合作社,养殖规模3000只;茶园铺养蟹基地,养殖规模7公顷。
林业
       1965年长岭铺、茶园铺公社被定为全县油茶林基地,成为全县油茶林基地内油茶面积最多的公社。长岭铺、茶园铺公社,被县林业局定为国外松生产基地。1974年长岭公社建设的长岭桔园,面积23.3公顷,1994年由镇林业站接收经营管理。1995年,镇内有林地面积4800公顷,森林覆盖率47.4%;有长岭、肖冲、高山3个镇属集体林场,面积160公顷。1995年至1997年,引进世行贷款在坪塘村造水果林20公顷,在荷叶坝村造水果林53.3公顷。1999年,3个镇属集体林场合并为谭家山镇林场。2000年至2002年在原长岭桔园基地上扩建改造成乌梅基地,面积24公顷。2002年至2005年,全镇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225.6公顷。2006年因林业改制,林场承包给私人经营。2009-2011年,湖南宏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荷叶坝、铜牌等村建立油茶基地,新造油茶林133.3公顷,带动了周围群众大造油茶林,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时,宏信公司还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油茶籽加工设备,开展油茶深加工,提高了油茶经济效益。期间,先后有桃园苗木有限公司、湖南宏信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谭家山宏发苗木基地等落户境内,开发花卉苗木,共占地133.3公顷,育苗20万株。2013年,湘潭县林泉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境内建立基地266.6公顷,培育油茶、罗汉松、樟树、红豆杉等苗木500万株。2015年,全镇荒山造林4公顷,抚育幼林10公顷,组织村组绿化造林11.4万株。镇内有林面积5360.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3%
水利
       境内主要靠煤矿地下水抽排水、山塘、溪坝蓄水灌溉。1958年,组织修建钢铁水库(今石坝口水库),总库容量12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13公顷,不仅本镇受益,同时还能解决中路铺镇、梅林桥镇部分地方的干旱灌溉问题。1974年开始建设石洪、白泉、大坝塘3座小型水库,1975年建成。1995年,境内有县属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座、山塘1981口。2007年,石坝口水库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对大坝进行除险和加固建设。2011- 2012年,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石洪、白泉、大坝塘3座小(二)型水库实施除险保安建设。2014年,累计投入资金62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16处。陈家垅等6个村完成省市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村建设任务。2015年全镇有县属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座、山塘1981口,所有水利工程运转正常能安全度汛,全镇自流灌溉面积91.67%
工业
       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就已开始开采。民国4年,富有公司开始在谭家山一带采煤,雇工600多人,年产原煤7.2万吨。20世纪50年代,境内创办了谭家山煤矿和长岭煤矿。同时发展了一批社队煤矿和私营小煤窑。全镇形成了以采煤洗煤为主导产业,以机械制造、化工、玻璃灯饰等为辅助产业的工业体系。1995年,全镇有镇办企业31家,村办集体企业82家,个体户联企业1627家。1998年开始,先后成立了谭兴福利选煤焦化厂、湘潭县鑫兴矿业有限公司、金泉煤业有限公司、湘潭县坪塘选煤有限公司、湘潭县大同选煤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这些企业每家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2000年,对镇办集体企业长岭瓷厂、长岭玛钢件厂、县玻纤厂、建筑公司等全面进行了改制,使老企业重新注入活力,焕发出生机。2006年,成立湘潭通用离心机有限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5000万元。是年成立的湖南瑞鑫锌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310万元。2008年成立的湘潭谭畅煤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25万吨,年创产值31000万元。2011年,湘潭县选煤厂进一步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更名为湘潭锦亿选煤有限公司,年产值达41200万元。是年,新成立的湘潭新发煤业有限公司,年创产值达30760万元。这些企业都已成为全镇的骨干企业,2015年有工业企业3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32430万元,其中规模企业实现产值207120万元,实现税收5500万元,利润4300万元。
商贸服务
       清代,境内商业市场有长岭铺、茶园铺、土地庙3处。民国期间,有长岭铺、茶园铺、土地庙3处墟场,主要经营百货布匹、南杂肉食、粮油食品、手工业品、农具、家具和农副产品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关闭,禁止私人经商,群众购买物资只能到公社驻地的供销社、肉食站、粮油店和各大队开设的代销店购买。一些紧俏商品实行限量供应,凭票购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个体经商,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农村市场日益活跃。1995年,镇内有土地庙1个集贸市场,茅亭1个墟场。个体商铺发展到1600多家,社会商品零售额为7500多万元。历经20余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融为一体,对土地庙老集市全面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分路口,新建商住楼5栋,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新辟商贸集市,新建商业门面58个。鼓励农民进镇经商开店,推动了商贸服务快速发展。2015年,全镇有各类商铺1700多家,个体工商从业者3686人,墟场赶集日有近100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22650万元,其中集市商品成交额达9000多万元。
财政金融
       1951年镇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分社3家,分别为长岭信用社、茶园铺信用社、谭家山镇信用社,198411月进驻农业银行支行,1986年进驻工商银行支行,1995年镇设立农村合作基金会1家,邮政储蓄所1家,1998年,茶园铺信用社与谭家山镇信用社合并并命名为谭家山镇信用社。1999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2003年至2005年调减免征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等,镇财政收入逐年减少。2005年镇财政收入为1688.1万元。为了增加镇财政收入,镇党委政府采取一手抓发展企业,培植财源,一手抓厉行节约,减少支出,效果显著。2006年财政总收入达2427.95万元。2008年完成财政税收11015万元,成为全市首家财政税收过亿元的乡镇。2006年,太平洋保险公司谭家山营业部成立。2015年,完成财政税收1600多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000多万元,地税完成600多万元。有谭家山镇信用分社、邮政储蓄所、农业银行谭家山支行、工商银行支行4家金融单位。年末存款余额2814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9000万元。
交通运输
       清末民初,南驿道途经境内,并设茶园铺、长岭铺驿站。民国18年始修建潭衡公路(今107国道)贯通境内南北。1953年始修建分雷公路(今313省道,谭家山镇境内全长5.631公里)。1968年修通新街口至继述桥横冲公路。从而连接国道,贯穿东西。从1968年开始,各大队(村)全面开展了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2004年至2014年,共投入资金2250万元,对2条县乡公路,计12公里,25条通村公路,计50公里进行整修,拓宽和延伸,并分期实施水泥硬化。同时,组织和发动群众延伸通村公路至各村民小组和农户家,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2012年谭家山镇人民政府担当S313道路拓宽改造项目业主,举全镇之力于2013年底建成通车。2015年末,全镇有2条镇道,25条村道,已全部水泥硬化,村组公路硬化率达90%,境内有客运汽车站1处,日发客运汽车和过往班车90班次,日均客运量2500人次
邮电通信
       60年代茶园铺、长岭铺公社和谭家山煤矿均有电话总机,各大队接通有线电话。1994年境内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境内有谭家山邮电支局1个,邮政代办站1个。谭家山邮电支局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1997年建成谭家山程控电话模块局,进行设备扩容,增加客户用量。2004年,在谭家山设立移动通讯特许经营店。2015年,境内有邮政支局1个,邮政网点30个,电信网点13个,家庭固定电话用户1.3万户,移动电话3.8万部,互联网端5800户。
供电供水
        1958年,谭家山煤矿开始采煤,高压电线也从易俗河架设到境内谭家山矿区,并建立谭家山变电站。随后,部分单位和居民开始用电代替油灯照明,并逐步延伸到大队和农户家庭。1999年,新建长岭110千伏变电站。新架易俗河至长岭110千伏线18.5公里,新上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万伏安,总投资2000万元。1999年启动第一轮农网改造,解决农电供小于求的问题。长岭变电站于2000328日建成投入运营,彻底解决了长岭、榜塘、分路口当地农用电困难的问题。2014年,争取项目投入170万元,对肖冲、茶金、高山、铁炉等4个村进行农电改造升级,有效地提高了供电质量。镇内由于地处采煤沉陷区,地下水枯竭,地表水受各种矿物质的污染,饮水不安全人数达3万多人。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2006年建立1座自来水厂,当年11月启动谭家山镇集中供水工程第一期,设计日供水能力为2000吨,概算总投资823万元,至200710月底全部竣工,当年11月正式运行,解决1.807万人饮水问题;2010年,该工程第二期改扩建工程批准立项实施,国家投入资金102万元,供水总规模达3000/日,供水主、次干管网全长达34.85千米,可基本解决紫竹、坪塘、榜塘、棠霞4个村3646人饮水问题;2012年该工程第三期改扩建工程实施,国家投入资金194.45万元,输水主管道铺设16千米,解决月塘、高山、茶园、长岭、长岭中学等村和单位7060人饮水安全问题。2014年,完成陈家垅、竹霞、石洪、南泉、新泉、高塘、长岭、荷叶坝、石龙、石坝口、仙娥、肖冲等12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铺设管网3万多米,解决2000多村民和1所学校300多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项目投入170万元,完成肖冲、茶金、高山、铁炉等4个村进行农电改造升级,有效提高了供电质量。
镇村建设
       1990年,制订了《谭家山镇区发展规划》。19966月,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1年镇政府机关由长岭铺村搬迁至分路口后,镇党委政府把分路口作为镇区建设的重点。2002年,融资1000多万元,在分路口地段新辟商贸集市,新增门面58个。2006年,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申请获批准,争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计划10580万元。在分路口建立安置小区。2009年,制定了《湘潭县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与谭家山镇城镇总体规划》。2012年,已建成安置房12栋,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商务区5栋,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2014年,投资16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体广电办公大楼。2014年。在分路口新建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建筑面积2996平方米。在土地庙、分路口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完成镇区亮化建设。投入100万元,完成对农贸市场至老政府道路提质改造,水泥硬化,实现与省道313对接。2015年,已建成分路口、土地庙2个集镇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临街门面518个,进镇经商开店人数达1100余人。城镇化率34%25个村和2个社区建有村级活动中心。是年,全镇累计投入150多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除垃圾1520吨,修整美化垃圾池68处,同时在高山、仙娥两村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教育
      镇内茶园中学始建于1913年,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老牌学校,被誉为教育改革的龙头,培养人才的基地。1956年在茶园铺办起湘潭县独立初中班。1969年增办高中。1976年,谭家山煤矿创办子弟小学,为解放后县厂矿办子弟学校之始。1995年,镇内有初中4所,小学28所,学前班15个,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毕业率为99.8%1995年至2013年,全镇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建设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4年,投入1000万元完成对长岭小学等6所学校的建设工程。2015年末,镇内有初中2所,小学因调整布局保留10所,幼儿园12所,有教师222人,在校初中学生1091人,小学生1753人,入学幼儿11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100%
文化体育
      20世纪80年代,镇内建有2座影剧院,经常放映电影和演出文艺节目。谭家山集镇还常办舞会。1991年,县电影公司在长岭设售票点,组织电影放映队在点上巡回放映时新影片。1995年,境内有镇文化站1个,文学艺术爱好者200多人,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电影360场,观众1.5万人次。1996年建立有线电视站,用户2700户。2012年,投资160万元,建成计生、文体广电办公大楼。2013年,成立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设诗词楹联协会,书法美术摄影协会,音乐舞蹈表演协会和作家协会,共有会员305人。1998年创办的《霞峰诗词》已出9辑,获省市县和全国诗联大赛奖100余人次。20141017日,镇政府和湖南宏信农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4同心宏信杯首届广场舞大赛,15个代表队参加,月塘村代表队表演的《跳到北京》获一等奖。2015年,镇内有镇文化站1个,有线电视管理站1个,文联1个,文化馆1个,中西乐队1支,舞蹈队15支。有村级文化室28个,藏书3.5万册,有各类体育运动场所13个。
医疗卫生
       民国时期,境内医疗为个体行医,著名中医有何碧基、文利川、唐泽光等人。1951年,袁汉钦、刘庆吾、刘子年等人在茶园铺老街创办联合诊所。1961年,茶园公社成立,联合诊所更名为茶园公社卫生院。1969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4个大队设立卫生室。1978年卫生院扩建,拥有房屋28间,设病床10张,并分别在土地庙老街和黑泥塘组设2处门诊部。1990年至1993年,卫生院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更名为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谭家山分院。医疗器械增加,技术力量增强,增开了牙科、骨伤科、普外科,开展了阑尾、疝气、前列腺、直肠癌、乳腺癌切除术。1994年投资40万元,扩大医院规模,增配了500毫安X光机一台,设病床30张。1995年,茶园卫生院与长岭卫生院合并,改称谭家山镇卫生院。1998年,镇卫生院与湘潭县人民医院合作,由县人民医院委派向利兴、杨新林等人任院长。2006年,镇卫生院承包给唐正平经营,由县卫生局派成铁、陈泽龙等人负责管理。2011年卫生院业务收回。2013年,总投资1000万元,征地0.66公顷,在分路口安置小区内新建一所镇卫生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并新添置了全自动生化仪、牙科诊疗仪等先进设备。成为全县一流的乡镇卫生院。2015年,镇内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25个,社区卫生室2个,注册个体诊所3个,有病床30张,有专业医生、护理人员70人。
社会保障
       1985- 1987年,谭家山办事处、长岭乡2所敬老院建成,并成功创办合格敬老院,接纳60名五保老人入院集中供养。农村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按年人均口粮350公斤、生活费188元的标准落实发放到人。20018月,启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镇内符合条件的均办理了低保。2005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参合人数2.99万人,参合率为80%2006年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农村低保救助列入主要救助项目,全镇及时贯彻落实了这一政策。2009年,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镇参保人数16597人,参缴标准100-500/人,领取人数5501人,领取养老金标准55/人,2014年参缴人数14807人,参缴标准100-3000/人,领取养老金标准75/人。2014年,全镇有社区服务中心2个,敬老院1家,境内380名五保人员全部落实供养政策,其中50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3560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有659户、1258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领取低保资金159.14万元,有270户、430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领取低保资金116.54万元。
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生产落后,加之天灾战祸,阶级剥夺,境内广大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吃的主粮不足,多以红薯、杂粮充饥;住的多为土砖屋、茅草房,少数为瓦房;穿的是粗布衣,单薄件少;走的是泥泞路,靠肩挑土车运输物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实现旱涝保收。推广科学种田,改良品种,改水稻一季种植为双季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8年起,由于大炼钢铁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连年减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思想影响,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挫伤,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79年,全镇人均口粮347公斤,人均纯收入98.5元,过着温饱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大幅提高。199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100元。2006年达到3750元。80年代后期,部分家庭开始富裕起来,兴建红砖楼房,购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少数家庭开始购买汽车搞运输。2006年以后,由于改革步伐加快,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成倍增加,部分家庭朝小康迈进,出现了房屋翻新,搞装饰,有的建别墅,家电更新换高档,摩托更新换轻骑。201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2470元,年末储蓄余额28200万元,人均6600元。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5平方米。每百户农户有摩托车82辆,有汽车10.5辆。
历史人文
1.著名人物。境内有史记载的杰出人才主要有:
       黎培敬(1826-1882),茶园铺皋山黎家湾人。同治年间积极筹办贵阳府岁试,并补行前任科试,为贵州文化教育作出积极贡献。光绪年间先后任贵州巡抚、苏州巡抚。遗著有《竹间道人自述年谱》一卷,《奏议》16卷,《公牍》10卷,《书礼》30卷,《求补拙斋诗略》2卷,《外集》4卷等,世人辑为《黎文肃公全书》。
刘平(1908-1962),茶园铺长塘老屋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兵团第十五军中将军长。新中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高参。
李邃修(1894-1933),长岭铺丁字冲人。民国时期任南昌卫戍司令部少将参议。
黎作新(1907-1966),长岭铺齐家湾人。民国时期任少将参议。
李强(1891-1951),长岭铺陈家垅人。民国时期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少将。(起义人员)
黎丹(1873-1938),长岭铺南泉村黎家湾人。曾任甘肃政务厅长,西宁道尹。民国17年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
马杨德(1901-1978),长岭铺牛轭塘人。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抗日游击队任队长。民国38年夏,湘潭人民自卫军成立,被任为司令员。湘潭县第四、第五届人民代表。湘潭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2.重要事件
1991310日,长岭铺乡陈家垅村郭家组齐新家新屋落成,晚上放电影庆贺,新屋倒塌,当场死亡16人,重伤35人。
201015日,立胜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4人死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