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乡镇动态

【优秀读书心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有感——陈致霖

发布日期:     来源:易俗河镇

    

  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跟随自己的心走,不愧于人,不愧于天,不愧于自己,时刻记得自己的心,这便是最大的成绩。

  ——《题记》

  农民之说

  在书中近平多次提到“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就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让我深深的震撼了。

  他放弃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当时是政治形势比较复杂的一个特定时期,这样一个机会是多么难得,他却为了能多给老百姓做点事就这样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有人劝说他,近平的回答是那么的坚定:“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农民!”

  读到这一句话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如此淡定的回答,近平一直都没有称自己是“知青”,而是农民,正是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农民之中,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难得可贵的,也正是我所缺少的。

  为啥近平一直说自己是农民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他对基础群众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样一份感情深深的影响着他。我也需要这样一份认知,需要从近平的身上学习摆正自己的身份,我属于基层干部,就是需要好好体验农民的生活,只有体验过了,才能正真的体会到习主席所说的:“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真的工作方法,才能正真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解衣推食之说

  书中提到这一样一个很小的片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近平竟然在寒冷的陕北把自己的衣服、钱和粮票都给了一个自称是他爸爸过去卫士的人。”

  古人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毫无保留的倾囊相赠,是我们常人所不能及的,我自问一下,我做不到,正是这样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和宽大的胸怀,这是我需要学习的第二点。

  文中多次提到“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他在下乡期间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作为一名知青来说,他给乡亲们留下了特别深的好印象,同时也在我的内心刻下了深深的震撼,我需要好好勉励自己,像习主席的这一行为看齐。

  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做实事之论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