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乡镇动态

【优秀读书心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周燕

发布日期:     来源:易俗河镇

    

  我们的习主席,是怎样从一个“文革”期间因为父亲被迫害,自己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的迷茫的十五六岁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间酸甜苦辣、胸怀为民谋福利抱负的青年的?他是如何完成蜕变,实现精神上的升华,成为受众人爱戴的国家领袖的?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走进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首先,为民谋福需要有“解衣推食”的人格本质。一个本性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把为民谋福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的习主席能在自己身处困境、在陕北天气冷下来的时候,把自己口袋里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把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来全都交给乞食老汉,毫无保留的倾囊相赠。正是这种常人所不及的高贵品质,奠定了习主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为民谋福需要有感恩百姓,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习主席当时想留在陕北当农民,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是梁家河村民毫无保留的接受他、尊重他、保护他、爱护他,他应该有所回报,为梁家河做点事,他迫切的想要改变这块贫穷的土地。

  1974招考工农兵学员,他又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也只因为想为梁家河这片土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习主席返回北京上学,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踏踏实实的沉入到最基层,直面群众,了解群众渴望解决的事、面临的困难和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改变现状。正是有着“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抱负,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出了大报负、大气魄、大本事、大勇气!

  为民谋福需要有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魄力。习主席当了梁家河村支书以后,冒着被扣帽子的风险,带领村里人办沼气、办铁业社和代销店、办缝纫社、办磨坊、打井、种植,在当时村干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况下,他心里装着来百姓,凭着一股闯劲,克服困难,只要群众需要的,只要他能想到的,他就去办,而且办得轰轰烈烈,实实在在为群众提供便利。

  为民谋福需要有铁腕的手段。习主席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在梁家河村当书记时期,他历来是认制度不认人,按定下的规章制度办事。他绝不软弱的个性在十八大以来的该查就查,不留情面的反腐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也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宝贵的人民信任。

  为民谋福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我,升华理念,增强分析应对问题的能力。习主席从未放弃过学习和思考,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他不但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和军事国际政治著作中萃取精华,还从美国著名学者早年的论文中感受学习型、研究型、智囊型的美国是如何应对新形势、提出新对策的。正是有了全面的学习研究积累,习主席才能在国际政治军事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具有超强的应变能力和敏锐思维,避免旧的想法做法、避免凭借“想当然”思维来考虑问题,才能带领新中国在变化中的国际斗争中加速发展,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

  细细品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内心确实受到了震撼和洗礼。作为一个基础水利工作者,我也曾有过怕做事、怕做错事的顾虑;也有过怕多做事多一份责任的畏惧;也有认为自己能胜任现在的工作,看淡学习的想法......

  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中的新中国,我也需要过思想关、信念关,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学习,多一份担当,少一点安逸;多一份付出,少一点惰性;多一份为民服务的热心,少一点怕麻烦的情绪,牢记入党的初衷和使命,踏踏实实做一名一心为民,又善于为民办事的新时代共产党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